老外眼中的中国镜像,反差怎么那么大?
小提示: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可立即关注台湾电影
湾哥最近看了一部名叫《昆宝出拳》的外国功夫喜剧片,一个成语概括:“全片高能”。
此片采用了数字编辑和配音技术,将一部70年代的香港武打片《蛇鹤双形》和现代的一些拍摄片段重新组合,制作成了一部和原作充满悲剧色彩风格完全相反的全新的搞笑大杂烩。
现代的电影技术使得导演兼演员的奥依戴柯克能有幸与25年前的女主角谈一场恋爱。
听说本片的导演兼主演奥依戴柯克是早期中国功夫武打片的铁杆粉丝,为了表示敬意,他采用了现代技术翻拍了这部电影。不过他的这种恶搞的致敬方式可彻底把中国功夫给玩坏了,不明白真相的观众还以为这是他对中国功夫电影的一次解构呢!
比如那场和奶牛的决斗。
不过本片确实讽刺了不少早期中国武打片的那些脑残点,比如主角死前还要说一大堆废话,死几次都死不了;违反物理,无视地心引力的跳高翻跟头…网友纷纷表示电影里的很多笑点都是早期武打片的bug夸大后的效果。
看完《昆宝出拳》,湾哥还专门搜集了一些像这种从导演到主要演员全是外国人,但题材完完全全是在中国的电影,无论是新的、旧的、恶搞的、致敬的,甚至是抹黑的都有,下面开始一一呈现。
月光集市到中国
在印度德里一个叫“月光集市”的地方,一个平凡的印度小厨西杜被两个中国村民认定是中国古代一个名叫“刘胜”的农民战士的转世,并相信他能帮他们脱离苦海,于是这个印度小厨踏上了一个奇妙的中国之旅,从此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部参杂着中国与印度风格的电影,很多人称之为“宝莱坞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功夫喜剧电影”,看过电影的人可能会发现,当中的很多桥段很明显都是向中国的国产大片致(e)敬(gao)。
虽然本片的一些桥段无比山寨和恶搞,但其并不低端和低俗,甚至说得上是制作精良,处处看得出制作团队的用心和诚意。
〈男主阿克谢·库玛尔在印度是响当当的一线男星,且片中的紫禁城、长城、上海东方明珠塔都是实地取景〉
龙种Dragon Seed
现在我们看到的抗日战争片是这样的。
抗日神剧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可能很多人答不上来,其实在抗日战争年代就已经有了,那就是1944年美国人在中国拍的名叫《龙种》(Dragon Seed)的电影。
《龙种》根据曾在中国生活过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并由美国好莱坞出品。虽然本片系在中国拍摄,但片中的人物皆由外国人来扮演,女主角还是被誉为“凯瑟琳陛下”、“好莱坞常青树”的凯瑟琳•赫本(曾获得12次奥斯卡提名)。
导演的开头就是几位主角“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插秧,如果不细看的话,还真的很难发现他们竟然是洋人影星。
在《龙种》中,处处可以看到旧时中国的场景,抗战时期那些充满“革命斗争腔”的台词也是一大亮点,电影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出现过几个不同的版本,当一众好莱坞影星用英文唱着“A rise…A rise…”那画面湾哥表示已笑喷。原来让外国人来演绎这一段历史,竟然毫无违和感,还别具一番风味。
外国人把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人演得惟妙惟肖,隔了一个甲子,现在看上去的视觉冲击与当下屏幕上的国产抗战片相比也毫不逊色。
傅满洲系列电影
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他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阴险,由于当时流行所谓的“黄祸”,所以这个人物被描述成了最邪恶的东方角色。
后来这些小说被拍成一系列的电影,包括:《神秘的傅满洲博士》(1929),《傅满洲的脸》(1932),《傅满洲之鼓》(1940)等十几部。
傅满洲丑陋而又邪恶,这种形象被视为“辱华观念”中典型的“东方歹徒形象”,据说傅满洲这一形象直至今天仍然是不少欧美人对于“中国人”的印象。不仅这样,电影的结局往往也是白人最终战胜异类,傅满洲遭到惩罚死去,却又在下一部电影中奇迹般复活。
华人侦探陈查理系列
如果说傅满洲系列电影是在抹黑并丑化中国人的形象,那华人侦探陈查理系列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中国人形象。电影中的陈查理都拥有高超的智慧、绅士般的谦恭态度、完全融入美国的生活方式以及不滥用暴力的形象使他获得了西方众多观众的青睐。
◎作为陈查理原型的檀香山警员郑平
陈查理也是一个诞生于小说的经典人物,其初次登上大屏幕是在1926年的《没有钥匙的房间》,此后共有关于陈查理的48部电影和39集电视剧问世。
除了在最先的两部电影陈查理是由两名日本人扮演之外,此后开始一直由白人演员来扮演,其中瑞典演员华纳•奥兰德被公认为与陈查理的形象最符合。
◎当时勇闯好莱坞的华人演员陆锡麒参与演出了电影《陈查理在歌剧院》
电影中的陈查理爱穿汉服,还常把孔子的“之乎者也”挂在嘴边,其风趣幽默的性格让人们感觉很可爱。可以说,陈查理深入人心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看了这么多老外眼中的中国镜像,与我们自己熟知的中国比较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了解并展现一个国度的途径与方式有很多种,像这种用镜像的表达方式虽然一开始存在着各种隔阂与误读,但相信随着了解的深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镜像将会更立体、更全面。
推荐阅读